2013年11月12日,哈醫(yī)大一院眼科醫(yī)院院長劉平教授為接受閆阿紅角膜再次移植的七臺河農(nóng)民丁鳳芹進行揭紗,角膜移植手術(shù)效果良好,目前處于繼續(xù)恢復(fù)的過程。這片眼角膜正是9年前我校優(yōu)秀校友、阿城電視臺記者閆阿紅捐獻移植給張子麗老人的,在張子麗老人逝世后再次捐獻移植給丁鳳芹。

黑龍江電視臺《全省新聞聯(lián)播》視頻截圖
時隔9年,閆阿紅的角膜再度完好的移植到丁鳳芹的眼睛上。這種眼角膜二次移植手術(shù)為全國首例,在世界上也極為罕見。九年后的今天,當年的眼角膜又讓一位失明多年的老人重見光明。

閆阿紅生前工作照片
閆阿紅是我校1993屆政治系畢業(yè)生,生前是阿城市電視臺的一名記者,是我國第一位自愿捐獻雙眼眼角膜的人。
“葉歸大地,光明永在人間;鳳飛九天,華章長留屏幕?!?993年閆阿紅從我校政治系畢業(yè)到阿城電視臺當記者后,始終工作在采訪第一線。她采寫的《人間自有真情在》、《愛心是盞明亮的燈》、《誰能圓孩子的求學夢》等一系列優(yōu)秀作品,在社會上引起了強烈反響,多次獲得省、市廣播電視好新聞獎,被稱為“平民記者”。2000年,癌魔無情地侵入了她的身體,她知道自己的生命將要逝去,她想到廣播電視局的同仁、大學的同學和社會各界的人們對她的關(guān)愛和幫助,在感激之余,閆阿紅毅然決定捐獻自己的眼角膜,為他人帶來光明。
2004年11月12日5時12分,閆阿紅在生命的最后時刻,無償?shù)匕蜒劢悄ぞ璜I給渴望光明的人,那年她僅有34歲。2個小時后,黑龍江省眼庫的專家為閆阿紅做了眼角膜摘除手術(shù)。
16時20分,閆阿紅的一只眼角膜成功地移植到了一位72歲的老人張子麗眼中,這位已失明了40年的老人對女兒說:“把報紙留好,我第一眼就要看看這位好記者的照片”;
17時30分,閆阿紅的另一只眼角膜移植給了22歲的許國兵,這位僅憑一只眼睛考入哈爾濱工程大學的大學生躺在病床上,向大家伸出右手,打了一個“V”字。
2004年11月12日,黑龍江省委宣傳部《關(guān)于開展向閆阿紅同志學習活動的決定》指出:在閆阿紅同志身上,突出體現(xiàn)了一名共產(chǎn)黨員為黨的事業(yè)和人民群眾的利益拼搏奮進、甘于奉獻、克己奉公的高尚情操。她是我省新聞宣傳戰(zhàn)線的光榮與驕傲,被樹為省“新聞宣傳戰(zhàn)線的一面旗幟”。
那個我省第一位接受眼角膜移植的老人張子麗今年已經(jīng)81歲了。11月5日,張子麗因肺部等多臟器衰竭離開了人世。老人生前常說“閆阿紅走時把光明留給了我,我走時也要把眼睛留給需要的人?!比ナ篮?,張子麗的家屬第一時間聯(lián)系到了省眼庫,哈醫(yī)大一院眼科醫(yī)院副院長高維奇教授為她做了眼角膜摘除手術(shù),而9年前正是高維奇教授和劉平院長一起為閆阿紅進行的眼角膜摘除。這次手術(shù)不僅傳遞了光明,更將閆阿紅精神的火種傳播開來,在張子麗老人捐獻角膜后的5天內(nèi),又連續(xù)有4名志愿者捐獻出自己雙眼的角膜,一共為7名適合移植手術(shù)的患者送去了光明。
傳遞光明,傳遞大愛。9個寒暑以來,閆阿紅的精神傳播到整片龍江大地,廣譽神州。從閆阿紅到張子麗再到丁鳳芹,在這條傳遞光明的道路上,愛的正能量鏗鏘共鳴。閆阿紅等15萬名校友及其齊大師生所鑄就的以“養(yǎng)正毓德、精存自生”校訓(xùn)為主要內(nèi)涵的大學文化潛移默化地影響一代又一代學子的思想、品德、意志、精神和作風,歷史地凝結(jié)成廣大校友穩(wěn)定的生存方式和文化心理,為構(gòu)建和諧社會生成著可持續(xù)的正能量。
傳承文脈,結(jié)出豐碩成果;大愛無華,育得桃李滿園芳。一代代秉承“大愛 大道 大學”的齊大學人薪火相繼,弦歌不輟,用智慧的火種點燃青春夢想,用理性之光燭照神州大地,用甘醴的文脈澤潤藝苑心田,共同用汗水、赤誠與榮光在歲月的川流中把“齊齊哈爾大學”的名字擦亮……
背景資料及相關(guān)媒體鏈接:
1、http://heilongjiang.dbw.cn/system/2013/11/12/05523578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