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高水平大學文化是高水平大學建設的內在邏輯。在深入貫徹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推動文化大發(fā)展大繁榮,“文化傳承與創(chuàng)新”成為大學第四職能、加快建設高水平大學的時代背景下,以什么視角認識大學文化,以什么樣的態(tài)度對待大學文化,以什么樣的思路推動大學文化,是當下大學文化建設中的一項重大課題。近年來,我校堅持文化自覺,立足于“高教強省”全局,緊密聯系我校文化建設實際,探索、建構有特色的大學文化體系,積極發(fā)揮高校優(yōu)勢,履行現代大學職能,構建了“黑龍江省西部地區(qū)文化傳承與發(fā)展產學研基地”,學校的文化傳承與發(fā)展、引領與創(chuàng)新工作走在了全省高校前列。特別是60周年校慶工作啟動以來,我校進一步加大了文化建設力度,創(chuàng)作、形成了一批內涵豐富、品質優(yōu)秀的文化成果,凝練出了校風、教風和學風(學風:“致知 致用 致遠”;教風:“為人 為學 為師”;校風:“大愛 大道 大學”),完成了“大學視覺形象識別系統(tǒng)”建設工程和校史館建設等一系列文化工程,拍攝了校慶專題片《飛翔齊大》,創(chuàng)作、鐫刻了《齊齊哈爾大學賦》,建設了“‘三致’文化廣場”和《多彩齊大》浮雕墻等校園文化景觀群,在文化自覺與擔當、文化核心價值認同、文化形象塑造、文化景觀群建設等方面進行了一些有益的嘗試,在實踐探索中深化了師生對大學文化的理性認識,對推動大學文化大發(fā)展大繁榮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和實踐價值。
一、堅持與時共振,突出文化自覺
文化是大學之魂,是大學最具活力、最具影響力的核心元素。現代大學文化建設要緊跟文化強國戰(zhàn)略的腳步,把握時代脈絡,彰顯時代精神,積極尋求更高層次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更好更多的文化作品,為高水平大學建設夯實文化之基。
2008年,齊齊哈爾大學新的領導班子以高度的文化自覺,基于齊齊哈爾大學歷史傳統(tǒng),基于對齊齊哈爾大學辦學定位的科學研判,基于我校文史見長的辦學優(yōu)勢,率先提出構建“黑龍江省西部地區(qū)文化傳承與發(fā)展基地”的戰(zhàn)略構想和“文化傳承與引領是大學的重要功能”的重要論斷。可以說,我校的文化自覺是建立在對大學文化的地位和作用的深刻認識基礎上的自覺,是建立在對大學文化的理性認識和規(guī)律的科學把握基礎上的自覺,是建設高水平大學的歷史責任擔當基礎上的自覺。



大學應有“文化傳承與創(chuàng)新”這個新功能現在已經成為中國高等教育的共識。2010年,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委員劉延東同志在大連會議上表示,大家可以考慮大學應該有第四大功能。半年之后,清華大學100周年的校慶大會上,胡錦濤總書記代表黨中央在發(fā)表重要講話時明確闡述了大學的第四大功能,就是“文化傳承與創(chuàng)新”。我校率先倡導的現代大學的第四大功能已經成為中國高等教育的共識,這是我校在文化上的自覺,是我校與時共振的文化結晶。




2010年,《齊齊哈爾市政府—齊齊哈爾大學文化傳承與發(fā)展產學研合作框架協議》等5項合作協議簽約,校地在合作開展歷史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數字化保護、哲學社會科學繁榮發(fā)展、我省西部群眾高雅藝術示范區(qū)打造、利用毗鄰俄羅斯的地域優(yōu)勢弘揚傳播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開展以“首屆龍舟表演賽”為主要內容的民族民俗文化藝術節(jié)活動等方面取得了積極成果。






2012年,校地合作劇目《達斡爾人》代表我省參加第四屆全國少數民族文藝匯演摘得表演金獎十一項殊榮,成為全國第一臺達斡爾族歷史與民族文化相融合的舞臺史詩式劇作,并贏得新華網、《中國文化報》、中國民委網、《黑龍江日報》等各大媒體的熱忱報道,產生了積極而廣泛的社會聲譽。這是我校致力文化引領、服務地方發(fā)展的縮影,也是促進地方文化大發(fā)展大繁榮的一次重要文化實踐,為鶴城和學校贏得了寶貴的榮譽,以良好的精神面貌、獨特的民族風情和精彩的舞蹈藝術展現出了齊大人的風采,成為校地合作開展民族文化研究與實踐的成功范例,充分體現了文化自覺與責任擔當,彰顯了大學文化的獨特魅力。
二、突出價值認同,追求文化自強
文化是大學賴以生存、發(fā)展的重要根基和血脈,是大學存在價值和個性特征的重要體現。文化靈魂凝結在文化之中,是決定著文化質的規(guī)定和方向的最深層的要素,即核心價值觀。價值觀反映了一所大學的社會追求和遠大理想。有什么樣的價值觀,就有什么樣的文化立場、文化取向、文化選擇。

大學的核心價值觀是學校一切工作、活動的基礎。諸多高校均有自己的校訓,校訓其實就是一所學校價值觀的高度概括和具體體現,校訓表達了各個大學的辦學思想和精神追求,體現出我們校園文化特色,可起到統(tǒng)一思想、凝聚力量、鼓舞精神、規(guī)范行為、指導辦學的重要作用。我校取自《易經》與《管子》的校訓“養(yǎng)正毓德 精存自生”即是我校大學精神的核心體現。它內在反映了我校的精神向往和價值追求,深入師生內心并激勵諸君努力實踐之,以此彰顯大學精神文化的力量。

同校訓一樣發(fā)揮凝聚作用的還有校標、校歌等體現大學精神的不同文化載體。任何一所在國內外有影響的大學,校訓、校歌、校標不是可有可無,而是不可或缺的內在質素。2012年,我校結合實際,重新修訂、詮釋了校標,即:學校標志為圓形標志,形體完整、和諧,符合國際慣例,包含 “龍”形、“科技之光”、“1952”。 外環(huán)上半部分齊齊哈爾大學英文名稱“qiqihar university”;下半部分兩邊“中國·黑龍江”為校所在地,中間的“1952”為建校時間。校標有白、灰、藍三色。校標整體圖案由兩個同心圓組成。外環(huán)線條用“文武線”裝飾,體現了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形體圓融、和諧、穩(wěn)定,意寓齊齊哈爾大學師生同心同德,同舟共濟。標識中間主體部分的兩條龍首拱起電子軌道,象征齊齊哈爾大學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并重,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共舉,巨龍騰飛,托起高水平大學。標識中間主體部分的兩片羽翼既似展開的書本又似飛翔的翅膀,意寓齊齊哈爾大學這條巨龍在知識的海洋里劈波斬浪,沿著科學的航道,飛速發(fā)展,齊大學子學有所成,展翅高飛。標志整體造型飽滿、富于動感,具有極強的識別性。



校風作為體現校園精神的獨特因素,體現著一所學校的整體精神風貌。校風是學校全體成員在長期的教育實踐中形成的相對穩(wěn)定的精神狀態(tài)和作風。優(yōu)秀的校風是學校的文化內核和可持續(xù)發(fā)展的不竭的精神動力。優(yōu)良的校風是一面旗幟,激勵著教師為人師表,辛勤育人,也鞭策著學生勤奮學習,積極向上。2008年以來,我校加大文化內涵建設的力度,創(chuàng)作了一批富有內涵、品質優(yōu)秀的文化成果。2011年11月以來,根據學校關于文化建設的整體安排和“學風、教風、校風”建設工作部署,學校廣大師生積極響應,認真開展了“學風、教風、校風”等“三風”的征集工作。在深入挖掘學校辦學理念和精神內涵、總結學校悠久歷史和優(yōu)良傳統(tǒng)的基礎上,廣泛聽取師生意見,經自下而上、自上而下反復醞釀,第334次黨委常委(擴大)會議討論審議并于2012年4月17日通過校園網進一步征求意見,凝練出了我校校風、教風和學風(學風:“致知 致用 致遠”;教風:“為人 為學 為師”;校風:“大愛 大道 大學”),現已經公布試行。這既是對我校廣大師生在學習工作中所表現出來的精神風貌的真實寫照,同時也是我校師生之理想追求和遵循法則。


根據學校整體工作安排,《齊齊哈爾大學賦》創(chuàng)作于2012年初提上工作日程。學校于2月29日,提出了《關于創(chuàng)作齊齊哈爾大學賦的指導意見》,對創(chuàng)作步驟、創(chuàng)作思路、創(chuàng)作要求提出意見,組成創(chuàng)作團隊分別于 3月15日提出創(chuàng)作提綱、5月17日完成創(chuàng)作初稿、5月25日完成創(chuàng)作初稿注釋 、6月 4日完成創(chuàng)作修改稿、6月 6日,完成創(chuàng)作討論稿,累計十余稿,經6月7日經校長辦公會議討論通過?!洱R齊哈爾大學賦》累計1300余字,氣勢恢弘,意蘊深廣,境界高遠,典雅清新,韻律優(yōu)美,囊括了齊大甲子滄桑變遷的歷史、坎坷曲折的光榮道路、作出的不可磨滅的卓越貢獻以及對未來的美好的愿景,將齊大文化底蘊與辦學特色充分呈現,生動摹畫了一幅大美校園的文化圖景,構建了師生校友心靈詩意棲居的精神家園。
三、鑄造文化形象,增強文化自信
大學的形象是一所大學在社會公眾及師生員工心目中的總體印象。大學形象是大學文化的外顯形態(tài),有什么樣的大學文化,就有什么樣的大學形象。一個良好的形象是大學的金字招牌,是大學競爭取勝的利器。塑造大學形象是現代大學實現教育管理現代化、增強核心競爭力的必由之路。

構建“大學形象識別系統(tǒng)”,系統(tǒng)塑造大學形象。大學形象是多維度、多層面、多視界的,必經系統(tǒng)構建,方能自洽融匯。自2010年10月,學?!拔幕疭IS規(guī)劃”啟動以來,相繼完成了“學校視覺形象識別系統(tǒng)”建設工程一期、二期工程。我校文化SIS規(guī)劃,主要劃分為理念識別系統(tǒng)(MI)、行為識別系統(tǒng)(BI)、視覺識別系統(tǒng)(VI)、環(huán)境識別系統(tǒng)(EI)四大模塊。2010年10月,我校以發(fā)布《關于開展“齊齊哈爾大學視覺形象識別系統(tǒng)工程建設”的通知》為標志,全面啟動了學校視覺形象識別系統(tǒng)建設工程。



根據規(guī)劃,視覺形象識別系統(tǒng)工程建設分三期完成:第一期工程:主要任務是完成院標和院旗等學院形象識別系統(tǒng)建設。經過半年的努力工作,經專家組多次論證和廣泛征求意見,確定出院標、院旗方案。第二期工程:主要任務是豐富學校標志內涵建設,完善學校標準色,校名中、英文標準字,學校標志及校名標準字組合,制定《齊齊哈爾大學視覺形象識別系統(tǒng)管理辦法》和《齊齊哈爾大學視覺形象識別系統(tǒng)規(guī)范手冊》等,經校長辦公會議討論通過并向各基層單位授牌、授旗。第三期工程為文化歷史及人文內涵建設相關內容。


創(chuàng)制《飛翔齊大》形象宣傳片、形象宣傳畫冊,全面詮釋大學形象。我校以“甲子本紀 大愛留痕”為主題,編輯出版了由200多幅圖片構成的《齊大形象宣傳畫冊》;編印了《春華秋實---校友英才錄(第二輯)》和《嫩水視像》齊大藝術作品集一書;制作了《飛翔齊大》形象宣傳片。其中,宣傳片整體構架分為四個篇章,以齊齊哈爾大學的地理方位開篇,導入學校整體宣傳介紹,分“質量立校、魅力齊大,人才強校、學術齊大,特色興校、創(chuàng)新齊大,文化鑄校、活力齊大”等四個篇章,以大氣精美的畫面、渾厚的配音解說以及大氣恢弘的音效、喜慶的背景交相輝映,將學校形象全方位展現給觀眾,以視頻、圖片等影像資料和相關學校發(fā)展素材進行后期剪輯結合,將齊大的教育、科研、師資隊伍、人才培養(yǎng)等各方面進行藝術手法演繹,反映出齊齊哈爾大學的精神風貌和師生們積極向上的人生態(tài)度與精研學術、服務社會的學人風采。
四、建設魅力景觀,彰顯文化力量
大學作為傳承文化、傳播知識、培育人才的重要場所,其每一個角落、每一件事物、每一處景觀都蘊藉著文化、表達著文化。學校景物布局作為學校文化建設的物質載體,不僅是物質化的校園識別系統(tǒng),還是學校精神文化的展示和傳播系統(tǒng),具有潤物無聲、催人奮進的文化力。為打造特色景觀,賦予他們生氣、風骨和靈性,使其在發(fā)揮重要標識作用的同時蘊藉屬于自己的高雅氣質,散發(fā)文化的魅力,對積淀大學文化底蘊,提升師生人文精神,提高學校文化品味有著重要的意義。


2008年以來,我們相繼建設了生命科學館、校史館建設、東區(qū)戶外體育休閑攀巖廣場等文化工程,建設了“三致”文化廣場和《多彩齊大》浮雕墻等校園文化景觀群;圖書館等樓宇文化建設以學校校訓為依托,以中國傳統(tǒng)文化與學術為內涵,布展有限的樓宇空間,使其生成無限的精神教育。一大批文化作品、文化景觀凝練了文化育人特色,提升了學校文化品位,給人以德的陶冶、智的啟迪和美的享受。



“三致”文化廣場突出了以“致知 致用 致遠”為核心內涵的大學學風這一文化主題,集景觀浮雕、碑文石刻、LED屏、綠化、燈光等一系列設施,構建成開放的小公園,成為師生的文化活動中心,成為校園廣場文化活動的主陣地和師生的精神家園。同時,充分發(fā)揮文化廣場作為文化載體的新功用,不斷提升了校園廣場在城區(qū)的影響力、輻射力,為城市打造出一張與時俱進的文化名片。


《多彩齊大》浮雕墻、院標雕塑景觀群以及院標在各學院公共場所的使用,藝術地言說了齊齊哈爾大學的先進辦學理念和深刻的文化內涵以及齊大人經過60年的艱苦奮斗、自強不息所取得的光輝業(yè)績。

生命科學館突出了生態(tài)環(huán)保理念、科學精神和生物多樣性等文化主題,占地面積684平方米,設有12個功能展區(qū),收藏的動物標本包括古生物化石、鳥類、獸類、魚類、兩棲爬行類、昆蟲標本和哺乳動物,總計2500余件,館藏植物標本5000余份。作為我校今年建設的重點工程之一,生命科學館是黑龍江省生物實驗教學中心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省科學技術協會命名的省首批“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之一。它的建成必將在生命科學教學科研、普及生命科學知識、宣傳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傳播人與自然和諧理念方面發(fā)揮重要作用。生命科學館已被中國科技出版社的《中國植物標本館索引》收錄。



校史館建造,“立本求真,以啟后人”,是我校首次立館講述其成長歷史。2011年初籌建,2012年9月竣工,校史館布展總面積1100平方米,展線總長約300米,展出各類圖片1200余張、實物 800余件。展廳分為“序廳、艱苦創(chuàng)業(yè)、歷史沿革、春風化雨、領導關懷”等七個板塊,采用傳統(tǒng)的布展手段與現代的聲、光、電、影視、新媒體藝術相結合方式,集中展示了學校六十年的滄桑歷史和輝煌成就,對學校的過去、現在和未來進行了回顧、介紹和展望。它的落成及開放,必將成為緬懷歷史、勵志育人、繁榮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平臺;成為宣傳學校、樹立形象、擴大影響的重要窗口;成為聯系校友、對外交流的重要樞紐;成為教育激勵齊大人凝心聚力,團結一致、奮發(fā)進取不斷取得新成績的生動課堂……
一處處文化景觀,一項項文化工程,一個個文化碩果,以其特有的文化穿透力和藝術感染力給人以心靈的震撼,一系列顯性和隱性的文化構建舉措潛移默化地顯揚著大學精神,履行大學的文化傳承與發(fā)展、創(chuàng)新與引領功能,彰顯了大學文化的魅力。上善若水,沁潤心田,在你我他的心底靜默涓流,歷史地凝結成廣大師生和校友的穩(wěn)定的生存方式和文化心理,為構建和諧社會與養(yǎng)成文化人格生成著可持續(xù)的正能量……